[导语:受多种有形无形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受互联网的冲击,艺术家圈层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艺术群体的集体迷失和迷茫,正在成为一个怪异的现象。最近巧遇近几年频繁受邀参与海外多类别重大艺术展的著名雕塑艺术家刘若望先生,他的一些见地意味深长。日前,产业经济学家、中财国信研究院江濡山院长,从艺术创作与产业经济融合的角度,与渡渡美术馆创始人刘若望先生进行了深入交谈,现将部分对话内容摘要如下。]
艺术家刘若望先生
江濡山:若望老师好,久违了!我有个发现,艺术家的日子似乎越来越不好过了。最近我去了“宋庄”等一些艺术家扎堆的地方,发现艺术品市场越来越萧条,不少艺术家生活十分拮据,有的因为交不起房租已经搬到燕郊去了。不过您这两年在海外参展活动挺多,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您对当下艺术家群体的生存状态、对艺术作品的财富价值怎么看?
刘若望:我觉得真正的艺术名家,会搞清楚他自己跟这个世界是什么关系、看这个世界是什么角度。好的艺术家有自己认知世界的思考和境界,艺术家群体应该是全社会的财富。艺术家也是人,也要吃饭,有自己追求名誉和财富的权力,市场自然会对艺术家及其作品的价值给出公平的价值认可。有一种观点很扯淡:认为经济发达后,国家富裕了,就应该把艺术家们“包养”起来。其实,艺术本身不是孤立于社会和市场的,真正的艺术家,要善于找到自己的社会价值及市场价值所在。当然了,有些事情跟大环境有关。
越来越多的人光顾刘若望老师的渡渡美术馆
江濡山:的确是。不同时期的制度环境下,艺术家的价值体现形式也有较大差异。比如,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处于上升期时,艺术品会有明显的金融属性,艺术品市场就繁华热闹;但经济进入下行期后,艺术品的金融属性就明显弱化了,艺术品的价值就大打折扣。现在自命为艺术家的人很多,但到底“艺术家”是怎样一个群体呢?
刘若望:“艺术家”三个字听起来高大尚,但到底什么是艺术家,并没有标准,认知上有很大差距。说通俗点,艺术家实际上等同于手艺人,本质上还得看你的活好不好。艺术创作的本质,是思考和思维推动创作行为,没有艺术思想的手艺人算不上艺术家。
刘若望先生的“群狼”作品在多国巡展引起轰动,即将入住虎山休闲区
江濡山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有艺术家的梦,但要梦想成真却特别艰难。一些艺术类院校的毕业生,要选择一个好的职业很不容易,要靠艺术创作去养活自己也很艰辛。虽然一些艺术大家说:艺术这个东西要很淡定的心来去做事,但是从事艺术创作的年轻人首先要解决吃饭问题。现在,不少学艺术的年轻派在小红书上越来越火,但变现却很难。若望老师您对当下的艺术市场怎么看?
刘若望:其实每一代人都有他们的艺术情怀和艺术形式,无不与其现实生活环境相关。上世纪80年代玩艺术的年轻人,背着吉他、留个长头发、穿着喇叭裤,吼几句港台流行曲,似乎是一种艺术范儿;现在玩艺术的男后生们,留长发和胡须,牛仔裤弄个大洞,似乎也是艺术潮,我都理解,他们要展现的是一种无法用其他方式展示个性的一种状态。但这,不是玩艺术。真正有艺术思考的人,无论年龄大小,都有深邃的思考,会像游牧者一样去游荡,选择更好的草地去游历,去做想做的事情。艺术家最根本的使命,是用艺术表达方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走进刘若望老师的工作室
江濡山:您近几年去欧洲比较多,网上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但有些学院派“大咖”觉得你玩的不是真正的艺术。大家都知道,近些年来,体制内的艺术家有铁饭碗,也容易接到公共艺术作品工程,日子相对好过一些,但民间艺术家的日子都比较艰难。您觉得西方发达国家的艺术市场及艺术家,与我们中国现在这种场景有什么不同?
刘若望:从历史文明演进的历程来看,东西方艺术史及艺术市场相互有一定错位,可比性有局限。德法意英国这些老牌发达国家,他们的艺术及文明延续性很好,很多作品保存完好,能看到几百年,甚至能看到两千多年以前的精美艺术作品,西方社会艺术成就的系统性延续比较好,更重要的是有一定规模的成熟的艺术欣赏群体。瑞士有个心理学家,现在有80多岁了,坚持推动每三年举办一次的“瑞士巴德拉加兹国际艺术雕塑三年展”;他邀请全世界的艺术家参展,规格很高,我参加了三届。这样一个展览,每年给这个小山镇带来约百万的游客流量。
气概恢宏、气场强大,是刘若望先生作品的特征
江濡山:我很多年前第一次去欧洲的时候,从米兰大教堂到卢浮宫珍藏,被千百年传承的艺术作品,电击着神经。一个国家文明的传承,在很大程度上是靠优秀的艺术作品的传承延续下去的。想必您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刘若望:到了欧洲的发达的国家,你会感到艺术的大门,无所不在,随便向每个人敞开着,即便是在乡村做个艺术展,都会有很多人参与。其实大家都在尝试艺术,并非去玩收藏,并非为了逾期套利。
中国艺术家刘若望荣获德国北部艺术区“NordArt 2022”大奖
江濡山:确实如此。 在历史的长河中,社会文明的传承,有很多节点,欧洲这些节点都比较完整,可以进行纵横比较。遗憾的是,我们很多有价值的东西没有传承下来,比如文革破四旧,捣毁了多少东西,以至于后人,对很多历史真相看不清楚。我们知道,卓越的艺术家都有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但现在的不少艺术家,更多的是金钱第一观念。
刘若望:我们很多艺术家,还不具备你说的这种思维,真正的艺术素养,首先需要的是成熟的思考,也需要社会环境。现在更多的艺术家的思维是:一幅作品今年能卖多少钱,明年能卖多少钱。一些地方谈起艺术,也是牵强地与文旅项目挂钩,结果搞得四不像。艺术与文旅的结合,首先建立在艺术作品本身能唤起多少人内心的共鸣。
谨此向刘若望先生致敬,
并至诚感谢其24匹“战狼”巡展回国后,
入驻北京昌平虎山休闲区,参加:
2025北京生态环境与造型艺术季展览。
北京.昌平.花园城市建设
首届生态环境与造型艺术季
7月28日-10月16日盛大开展
数十位著名艺术家及新派艺术达人的作品同期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