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濡山:聚焦昌平区创新发展的几个关键点

2024-12-04

今天想特别分享的一个话题是:昌平区极有可能成为首都经济创新发展的新增长极,这是因为,昌平区的“后发优势”越来越明显。今年前三季度,昌平区经济总量同比增长6.5%,增速在全市各区县排名第一,但这只能算“崭露头角”。如果从昌平区的空间位置、资源条件进行较深入的分析评估,不难发现,昌平区的创新发展,潜能极大。


图片

日新月异的昌平区,人口已经227万,过去18年,每年平均增加7万人


在目前局势复杂、困难较多的大环境大背景下,昌平区如何全方位转入创新发展轨道,有以下几个特别看点:


第一、昌平区“后发优势”明显,发展弹性空间较大

客观来说,昌平区在改革开放前三十多年错过了一些重大发展机遇,但也留下了空间资源优势。我在昌平区生活居住了二十多年,一个明显的感受是:昌平区紧邻朝阳和海淀,与市中心城区的交融十分宽泛而紧密,特别是回天地区大规模的聚集人口,成为朝阳、海淀和昌平区发展的紧密纽带。从十三五开始,朝阳西北部和海淀北部的发展空间越来越狭小,人口和产业两方面的溢出效应日渐明显。2006年,我带团队参与北清路沿线产业布局研究时就提出:北清路从西向东,应成为承接市中心区溢出效应的科技产业带。18年后的今天,这一特征越来越明显。现阶段,是全国产业结构性调整的关键阶段,对昌平而言,是打好“承接市中心溢出效应”这张牌的最佳时期,小米扩大产能选择落户昌平,就是一个例证。打这张牌一定要主动出击,不能被动接招。


图片

今年7月,位于昌平区的小米手机智能工厂正式投入量产。


第二、昌平区应配置好有两大资源优势

这两大资源优势:人流及人口资源、文化及旅游资源。一直以来,昌平区在这两类资源配置方面,存在一定的浪费。现在是过剩经济时期,人口聚集是支撑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昌平区的人口资源分三类:


一是文旅行业的消费人流,每年过千万人次,但大都是门票经济,延伸消费微乎其微,主要原因是业态落后,没有形成消费链,资源空间割裂明显;


二是非户籍常住人口规模不断扩大,昌平区最优秀的科技人才、创新人才都在这个范畴;


三是商务流动人口不断增多。


这三类人口资源的配置模式及策略各不相同。2006年,昌平区常住人口只有87万,现在已经突破227万人。很多时候,居住生活或经常逗留在昌平的中高端人才资源,总是被全国各地以各种名义“配置”,在祖国大江南北开花结果,但在昌平本土,却静悄悄地趴着猫着。回天地区、七北路沿线、立汤路沿线,甚至山前暖带一些村落,藏龙卧虎多少人,你知道吗?昌平区发展的格局中,应该有、也必须有他们的身影、有他们的思想、智慧和汗水。因此,昌平区在聚集和配置人力资源方面要有新招奇招。


图片

居庸关长城


第三、昌平区有条件加大力度布局AI基础设施建设

要清醒认识到,未来十年,是人工智能对人类生产、生活及消费,进行颠覆性破坏与重整的十年,现在是做强AI基础设施建设及行业数字化单元模式最好的切入时期。昌平区正在突破这个领域的天花板,今年前三季度,昌平区以数字经济为特征的新动能贡献突出,高技术制造业和高精尖产业表现亮眼,分别增长34.5%和15.3%。未来一个时期,在推动以AI 为特征的高新技术产业领域,重点聚焦垂直领域的数字化及人工智能新基建。建议梳理出成长弹性空间大的企业,做定向赋能、精准推动。AI 产业发展的最大特征是“市场应用的弹性空间大和持续积累效应强”,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要优选并定位好的“主题”,然后,要抓大佬、抓大项目、抓大资金,制造科技产业的虹吸效应。此举可以推动昌平产业创新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高速发展阶段。


图片

昌平未来科学城机器人产业园区


第四、推动医药及健康领域优势产业全流程的创新

昌平区今年前三季度生物医药业产值近两百亿,同比增长28.2%,这是一个重要的信号:基于数字赋能的精准制药、精准医疗、精准服务,是未来健康产业的必然趋势。


图片

昌平医药健康产业园 -昌平生命谷


第五、重磅打造文旅产业及关联消费链

昌平区的文旅产业一定要先声夺人、高举高打,要有大格局、大动作,推动业态创新,重构特色消费链,打造京西北文旅产业融合发展重镇。为什么:过去十多年来,文旅资源厚重、游客资源规模极大的昌平区,留客时间太短、消费额度不高?每年因此导致数百万消费人流“空转”。主要原因有3个:旅游业态老化、旅商消费链张力不足、没有给文化资源注入产业化发展逻辑。昌平文旅产业创新升级,首先要围绕两大文旅 IP(明皇文化和长城文化),做好产业消费链的设计和打造;其次要基于山前暖带打造“多元业态融合的休闲文旅产业消费带和聚集区”,创新农文旅商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政府力量与市场力量形成合力。从某种程度上讲,昌平区文旅产业发展最大的浪费是“消费流资源”的浪费,如何聚集并激活消费流资源,让游客在昌平区释放消费能力,这是一个重大命题。


图片
图片

崔村真顺艺术小镇--1983创意产业园  

图片

昌平的秋天山水交融,层林尽染


第六、做足做强做活消费服务

越是产能过剩越要打好消费牌,未来三五年的经济运行将面临诸多有形无形压力,昌平区打好“消费牌”有多重优势条件。近几年来,国内一些大城市已开始打“消费聚集区”的牌。策略是:政府力量与社会力量形成合力,打造城市主题消费聚集区。最有效的玩法是:主题活动导流引流,吃喝玩乐全链条服务。比如西安、成都、哈尔滨、西双版纳等城市都开始这么玩。位于首都中心城区上风上水位置的昌平区,拥有超大规模和较高水准的“消费流资源”,有条件打造不同风格不同主题的消费聚集区。这方面,可以策划实施很多有特色的主题导流引流活动,谋划不同消费片区,每个片区一个主题。比如:回龙观片区、天通苑片区、高教园区片区、中央戏剧学院片区、明文化片区、乐多港片区、小汤山片区等等。文旅产业比拼的已经不是硬件,而是软实力,而软实力比拼的是策划及运营人才,这方面急需要用政策杠杆撬动。


图片

中央戏剧学院昌平校区,位于温都水城核心消费区


第七、昌平区要精准谋划北京市及国家级重大项目

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是:是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资源配置模式,市场化资源配置顺从于政策逻辑。因此,基于重大政策策略谋划重大项目,要善于单刀直入、直奔主题,不要把机会浪费在路上。北京市是近水楼台,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家产业政策的动向“先知先觉”,理应迅速反应,拿出符合国家重大产业政策的大项目。但实际情况是:各区县及北京市,在这方面效率偏低,玩不过外地。为什么?原因有三:一是缺乏基于政策和市场的高端项目谋划;二是项目审核流程复杂繁琐,错过最佳审核审核审批期;三是缺乏主动“跟单”精神,上下沟通不畅。


图片

清华南口国重基地将落户昌平


第八、昌平区的干部要与发展大势同频共振

虽然近几年,昌平区决策层的视野和思维,与时俱进,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一些中层干部,从思维到行动,仍不给力、拖后腿。总体而言,昌平区的干部要进一步开阔视野,提高站位,刷新理念,与发展大势同频共振。现在中基层干部主要有三类干部:一类是积极主动想干事,但下属不给力;另一类是很听话也想干事,但不懂经济只能蛮干;第三类是不知道怎么干也不想犯错,就得过且过抹光墙。我疫情前就说过,北京市有些干部,搞经济是“土老帽”,应当降低姿态到经济发达地区静心学习观察和体验,不然会白白浪费资源。因此,北京市各区县的一些干部,应当针对性地到珠三角、长三角经济发达城市,深度了解产业业态、经济模式,避免一知半解的盲目自信。既要研读中央经济政策,也要遵循经济规律,有前瞻谋划的意识。昌平区作为首都发展棋局中新增长极,想干、能干和要干的事很多,如何选择放弃、突出重点、配置资源,如何创新“四区”定位的落地模式和落地条件才是关键。


图片


(作者:江濡山 产业经济学家   北京中财国信产业数据技术研究院院长;“中财产业智库”创始人之一,担任十多个城市高级产业经济顾问)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